F1的變化,來自於Liberty Media自2017年起對其商業模式的大幅改革,F1不再只是單純的競技賽事,而是一場橫跨娛樂、政治、經濟與文化的全球戰役。
在這場娛樂化與全球化的轉型中,亞洲與美國成為最關鍵的兩大戰略支點。本文將從F1的商業進化開始,剖析其在新興市場的佈局邏輯與挑戰,並預測這場全球競速的下一站會落腳何處。
延伸閱讀》F1電影超熱!你真的懂F1嗎?新手必懂5個賽車常識
F1賽車運動的商業升級
曾幾何時,F1仍是少數死忠車迷關注的小眾賽事。如今,它已成功躍升為全球熱門的娛樂IP。這場轉變並非偶然,而是一連串有計畫的品牌重塑與媒體布局,從賽道延伸到螢幕,從引擎聲浪進入流行文化。
從邊緣運動到主流娛樂
在Liberty Media入主前,F1雖有「地表最快運動」之稱,但因技術門檻高、資訊封閉、傳播策略保守,始終難以進入主流娛樂市場。直到近年,它才真正跨越工程師小圈層,擁抱更多「娛樂導向」的粉絲。
《Drive to Survive》打破圍牆
真正的轉捩點,來自Netflix自2019年推出的紀錄片系列《Drive to Survive》。這部節目透過劇情化敘事、人物衝突與場外花絮,成功吸引大量非車迷觀眾,特別是Z世代與女性觀眾。《Drive to Survive》不只是宣傳片,更是F1品牌重塑的關鍵武器。它將一項看似遙遠、高門檻的運動,變成人人皆可投入的劇情秀。
F1電影進軍大銀幕
除了串流平台,近期上映的F1電影轟動全球,由布萊德・彼特主演、Lewis Hamilton 擔任製作顧問,獲得廣大觀眾與影評一致好評。不僅精彩呈現賽車場上的速度與激情,更深入描繪車手背後的情感與挑戰,成功吸引許多非車迷觀眾關注,被譽為近年最具代表性的賽車題材電影之一。
美國不再只是觀眾 而是主場
過去美國僅有奧斯汀(Austin)一站,如今已擴大至邁阿密(Miami)與拉斯維加斯(Las Vegas)。其中,2023年首度登場的拉斯維加斯夜賽,不只成為收視與討論度最高的賽事之一,也象徵F1正式將美國市場視為核心。
延伸閱讀》F1霸權誰主沉浮?Verstappen從無人能敵到危機四伏的王者之路
從新興市場到未來主場
隨著歐美市場逐漸飽和,F1的成長動能正轉向亞洲。這片多元且潛力龐大的市場,結合技術創新、消費力崛起與文化熱度,為F1開啟了全新篇章。然而,這不只是擴張,更是一次跨文化、跨政治的複雜挑戰。
亞洲關鍵布局
亞洲作為全球人口最密集、消費力成長最快的區域,自然成為F1商業轉型的重要市場。尤其中國市場,擁有龐大汽車產業與新興中產階級消費者,是F1車廠與贊助商爭相進駐的地點。而F1也積極與本地品牌合作,擴大商業收益,包括中國的Lenovo、韓國的Hyundai,以及日本的Honda皆為近年主要贊助商。
賽站投資與政治風險
亞洲市場也伴隨政治與經濟的不確定性。中國上海站因疫情中止多年,至2024年才重新回歸,反映出當地政策與國際關係對賽曆穩定的影響。此外,如越南站原定於2020年加入F1賽曆,但因政治因素與貪腐案件告吹,凸顯賽事落地的複雜性。
儘管如此,亞洲仍是F1全球佈局中不可或缺的支點,未來若能穩定運作並發展出更多在地明星車手,其地位將從「成長市場」轉為「戰略主場」。
賽曆飽和與永續挑戰
觀眾對賽事過多產生審美疲勞、轉播權益分配問題、與其他運動(如奧運、世界杯)撞期,也都是擴賽背後的結構性問題。
F1與氣候變遷的競跑
F1目前每季賽曆已達到22至24場的飽和狀態。賽事遍布五大洲,車隊與工作人員需頻繁跨洲移動,不僅增加成本與疲勞,也引來對碳排放的高度關注。
面對永續議題的全球浪潮,F1提出203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,包括使用生質燃料、減少物流排碳、採用可再生能源設施等。但這些措施與快速擴張的賽曆形成矛盾。
延伸閱讀》缺少引擎聲浪 電動賽車還會好看嗎?Formula E該看什麼
全球策略將把F1帶往何處?
F1的全球擴張不再僅止於技術與競速,它更是娛樂、媒體、文化與政治的複合戰場。Liberty Media透過娛樂化、地方化與多平台策略,成功將F1從歐洲精英運動轉型為全球娛樂品牌。
美國市場提供了娛樂與商業模式的實驗平台,而亞洲則提供了未來增長的巨大潛力。在這條高速奔馳的全球路線上,F1已不再只是車手之間的競速,而是各國城市、品牌與觀眾心智的爭奪戰。
未來的F1會不會變得太娛樂?會不會失去競技的純粹性?這是所有老車迷的疑問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唯有不斷進化,F1才能持續站在全球舞台的最前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