蚌協陰影下的轉型之路:從爭議走向改革的棒協觀察
「蚌邪」是一個充滿情緒色彩的代名詞,這個詞源自諧音,是球迷對棒協多年來各種爭議與不當作為的不滿反映。
長久以來,棒協將棒球職業化、制度化,使台灣棒球邁向商業運作與國際舞台,但棒協仍牢牢掌控選手培訓、國際賽參賽權等「話語權」,兩者之間始終處於「合作不對等」的尷尬狀態。
然而近年來,隨著企業界人士辜仲諒出任理事長,棒協似乎正逐步朝向開放、合作與現代化改革的方向邁進。
那麼,「蚌邪」真的改邪歸正了嗎?我們將從歷史角力與改革成效兩方面進行分析。
2013經典賽爭議全揭露:棒協公信力崩潰的轉捩點
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,是台灣棒球發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嶺,不只是因為中華隊表現亮眼、擊敗強敵韓國,也因為這次賽事將棒協諸多爭議赤裸呈現在大眾面前,引爆媒體與輿論批評。
中華隊最終雖止步八強,但過程中展現出的拚戰精神與凝聚力,讓全台球迷熱血沸騰。然而比賽過後,隨之而來的爭議卻令人失望,讓原本的榮耀蒙上一層陰影。
熱身賽場地安排
為備戰經典賽,中華隊原本安排與澳洲隊熱身賽,卻臨時被棒協移至台中舉辦,且安排在非主場、設備簡陋的球場進行,引發球員與教練團不滿。場地條件不符合國際標準,導致球員熱身效果大打折扣。加上臨時更動賽程與交通安排,干擾整體訓練規劃,凸顯棒協對賽事規劃的不專業與對球員的不尊重。
出場費及國光獎金
比賽結束後,部分球員與教練反映,出場費與國光獎金金額低得離譜,與其他國家相比明顯偏低。理應獲得國家高度肯定與實質獎勵,卻因行政流程與制度不透明,被一再拖延發放。更令人無奈的是,當時部分棒協人員甚至公開表示「球員為國效力應該無怨無悔,不應斤斤計較金錢」,進一步激怒球迷與社會大眾。
棒協獎金分紅及票房收入
賽事期間的票房收入與相關贊助收益,被棒協獨自收取處理,並未與球員、教練團明確分配。即便球員是吸引觀眾進場的主角,卻未參與任何票房分潤,凸顯體制的不公平。棒協更未就分潤比例、使用方式與外界說明,引發「黑箱作業」質疑。
不提供早餐
更荒謬的是,有媒體揭露比賽期間球員飯店竟未提供早餐。此事被曝光後引發軒然大波,外界譏諷:「養兵千日,用兵時卻讓國手吃御飯糰」。即便棒協事後聲稱是飯店疏忽,但未事先確認、也未即時補救,仍難辭其咎。
分批返台
比賽結束後,中華隊選手竟遭安排分批返台,未能共同搭機歸國。當其他國家隊伍齊心返國、接受英雄式歡迎時,台灣選手卻被拆散、冷處理,整體安排草率且缺乏儀式感,令人心寒。
延伸閱讀》超韓趕日不是夢!中華隊2024世界12強賽奪冠三關鍵曝光
企業改革基因注入 辜仲諒上任重啟棒協信任
2018年,辜仲諒接下棒協理事長一職,被視為「開啟新時代」的關鍵轉捩點。作為企業家出身的他,不僅擁有遠見與資源,更有意願改革僵化的棒協體制,修補與職棒的關係。
他上任後,首先推動體制開放,包括透明預算、重視球員權益、與中職建立正式合作窗口等;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,提升台灣棒球外交能見度。儘管過程中仍遭遇體制內部阻力,但改革方向已逐漸浮現。
國家隊球員制度
希望讓國手們在參加國際賽事時獲得完整職涯規劃與待遇保障。他主張比照日本、韓國作法,設立國家代表隊常態訓練機制,讓選手兼顧職業發展與國家責任。
棒球人再培訓基金
協助退役選手轉任教練、球探、行政人才,建立良性循環。這種制度性的關照,不僅提升球員參賽意願,也展現出棒協由過去「壓榨主義」轉向「夥伴關係」的重大轉變。
建構基礎建設與地方連結
在基礎建設方面,辜仲諒也積極投入資源翻修老舊球場、改善訓練基地,並與各縣市政府合作推動青棒與社區棒球推廣。他認為:「棒球不能只是國手與職業的舞台,更應深植於地方、成為全民運動。」
因此,無論是屏東棒球村的建設,或是桃園、台中等地的青訓中心落成,皆可見棒協近年對於基層系統的重視與資源整合。這與過去僅關注政績與國際賽績的作風大異其趣。
延伸閱讀》台灣棒球變強關鍵 運動科技走入你我日常
走出蚌邪陰影 中華棒協邁向專業化轉型
回顧過往,棒協曾因不透明、剝削球員與制度僵化而遭人詬病,「蚌邪」一詞便是這段黑暗歷史的象徵。然而隨著新血的注入、理念的革新,棒協確實正一步步走出過去的陰影。
辜仲諒的改革,讓棒協逐漸從威權體制轉為現代化組織,也讓中職與棒協的關係由對抗走向協調。
雖然體制深根多年,要徹底清除積弊仍需時間與耐心,但至少,「蚌邪」不再是唯一的代名詞,取而代之的,是一個更專業、更尊重球員與產業脈動的棒協。
未來,唯有持續監督與積極參與,才能確保改革不回頭,讓台灣棒球不再被內耗拖累,而是攜手走向世界舞台。
延伸閱讀》從低谷到高峰 揭開中職經營模式的轉型之路